找到相关内容1926篇,用时7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的知识意义

    弃命必死难、得睹佛经难、生值佛世难、忍色忍欲难、见好不求难、被辱不嗔难、有势不临难、触事无心难、广学博究难、除灭我慢难、不轻未学难、心行平等难、不说是非难、会善知识难、见性学道难、随化度人难、睹境不动...,如‘无念无住’‘见性学道’诸语,均原见于宝林传本。按此诸新义,固为禅宗口头所常用,则四十二章经现今流行之本,原为禅宗人所伪造。宝林传晚唐僧智炬所撰,为造谣作伪之宝库,则斯经之窜改,即谓宝林系僧人,同...

    保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0463962.html
  • 禅与园林风格的演变(2)

    合乎禅的见性是道、不劳修行吗?“中隐”是以心性的恬淡为立足之本的。这反映了禅对士大夫心理结构的影响。早在白居易明确提出“中隐”或“吏隐”之前,王维实际已在身体力行了。  中唐明确起来的“中隐”意识,...生活方式,与城市宅园小中见大的空间要求,都是相应的。这是写意山水的萌生期。与诗、画中的审美特征的变化一样,和士大夫的适意见性、不拘形迹的人生情趣相关。宋时苏轼、米芾等文士皆嗜好奇石。石,遂成为中国文人的独特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5564017.html
  • 禅宗境界哲学的知识意义——《景德传灯录》中禅宗公案的比较研究

    功夫”的观念意义,参见:赖永海著《佛学与儒学》台北扬智出版社,一九九五年四月初版,页二六一,<“本体功夫”与“顿悟见性”>。  [12] 以下引文参见《景德传灯录》,中国佛教经典精选白话版,佛光文化...

    杜保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5664018.html
  • 从古印度佛教与耆那教之苦行观论圣俗关系之演进(下)

    与世间的其他施设一样,均由吾人的虚妄意识所生。这并不表示现象界的一切是不存在的,而是由于虚妄意识的障碍,使得我们所戚知的现象世界不是如其所如地呈现。一旦破除虚妄、开悟见性,则朗朗乾坤,尽在眼前。佛陀的...

    心毓、心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20964093.html
  • 从罗汉寺走出的一代大师——桂仑法师

    再现华严世界。佛教说介子纳须弥,漫长的历史也只是宇宙中的刹那之间,蓬莱的楼阁在弹指之间建起,一心之中完成,站台在楼阁上,观望碧蓝的大海,忆想禅宗形容开悟见性的名句,这是何等的高远境界。   朴老在...

    黄夏年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21664100.html
  • 从演译杂阿含经论原始佛教禅定学的特质与意义

    dhi之意译。  “禅”与“定”都是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,或是达到心安住于某  一稳定的境界上,可以收摄散乱、降伏妄念,因此而趣心于见性  悟道之途。由于禅定可以摄散澄神,摒除杂念,增加心意志的势  力,...

    黄连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23564116.html
  • 大念住经要义(二)

    ,去掉自我的妄想就是解脱烦恼,就是见性,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。  总之,藉由观五取蕴来观察思惟法念住时,禅修者应当坚定正住、持续不断地就自己内在五取蕴的心理状态,来观察思惟心法的实相。应当坚定正住、...

    陈燕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33564177.html
  • 道信与神秀之禅法的比较——兼论惠能所批判之看心、看净的禅法

    前四个即是惠能所批判的「看心、看净」乃至「不动、不起”:也是神会所批判的,落於「阶渐”:「我六代大师一一皆言,单刀直入,直了见性,不言阶渐。」也许,这就是所谓的「渐禅」吧?而神秀禅法的第(5)个特色—...

    杨惠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40164202.html
  • 二十唯识论疏(1)

    时见为铁锁,赫热难近,或见是蛇吐其毒火。是故定知虽在  人趣亦非同见。若如是类无别见性,由其皆有同类之业。然  由彼类有同分业见同分趣,复有别业各别而见。此二  79页  功能随其力故,令彼诸人有同异见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61764323.html
  • 周叔迦:八宗概要(3)

    华严经》中善财童子见弥勒楼观,便得无量法门,岂非见物即见性。《唯识论》说:唯识无境界,正以心外无别法。山河草木既都是心识所现,如何无佛性?如是从一切法本性不生灭而言,是依报正报不二的,不可以正报为有情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04564552.html